首页 > 美丽中国

开创多个“第一”! 中国防治荒漠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0-07-21 11:09:0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国情 | 作者:吕依依 李昭 宁泽超 | 责任编辑:吕依依


       2020年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全球宣传主题“粮食、饲料、纤维”。中国宣传主题为“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在过去的10年里,农业和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全球人口增长、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水资源短缺和可耕地土地供应的限制,为提供长期持续的食品、饲料及纤维带来了新的紧迫性和挑战。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或多种营力结合以及不合理土地利用,导致旱农地、灌溉农地、牧场和林地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及丧失,其中包括人类活动和居住方式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例如土地的风蚀、水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退化和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1994年12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通过了49/115号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此举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1996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式生效。

新中国的治沙之路最早可以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气候原因,八大沙漠周边的土地沙漠化与荒漠化更加严峻,严重影响了北方气候,甚至造成“沙尘暴”。林垦部决定在石家庄组建冀西沙荒造林局,并首次提出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变沙荒为良田和果园”的奋斗目标。

  1954年,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1958年,国务院成立治沙领导小组,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正式成立。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相继设立,我国西北沙区定点试验研究布局初步形成。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工程区横跨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

 中国1996年成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每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都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20多年来,中国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勇于探索、积极行动。200211日,我国《防沙治沙法》开始施行,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

       截至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1996年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创造出可供各国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模式,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其中,库布齐沙漠作为我国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治沙样本”。20179月,联合国发布第一份生态财富报告显示,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创造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

2019年2月,美国国家航天局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