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中国

泉州,向世界展现宋元时期商贸与文化的并行

发布时间:2021-07-27 11:22:5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国情 | 作者:吕依依 | 责任编辑:吕依依

 2021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会议决议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清净寺。

22处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福建泉州市舶司遗址。

北宋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即海关),泉州由此与广州、明州(宁波)并列,成为国家海运大港之一。在泉州做生意的中外商人都能得到制度和法律的充分保障。据记载,元代有近百个国家与地区与泉州通航贸易,进口商品种类达330余种。进口香料、药材、珠翠、布帛等大量“蕃货”的同时,也出口陶瓷、丝绸、茶叶、铁等“国货”。大批商旅、使者定居泉州,形成“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不同习俗和文明和谐共存、相互交融。

纵观此次申遗涉及的22个遗产点,分布从山区腹地到沿海平原,反映出宋元时期生产、运输、贸易、文化交融的点滴。

九日山祈风石刻。

宋元时,人们会在冬夏两季季风到来之时登山祈风,保佑远洋舟船顺风而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九日山祈风石刻。

为了货物和人流能够快速集散,泉州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人们在江海之上搭建桥梁便于连接南北两翼的城市。如始建于北宋的巨型梁式海港石桥洛阳桥,结构稳固、形态优美。而始建于南宋的安平桥更是长达2255米,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跨海大石桥。

洛阳桥

 随着贸易往来不断加大,大批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旅、使者陆续定居泉州,多元的文化也在这里相互交融。始建于北宋的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开元寺历经一千多年的营建、奉祀,已成为福建当今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元妙观作为福建最早的道观,供奉着诸多神明;儒者则可以在泉州府文庙仰慕邹鲁遗风,它集宋元明清四朝建筑形式于一体,为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

开元寺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文明古迹与现代城市如何和谐共存成为泉州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泉州市制定出台“城市双修”方案,同步推进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留形、留人、留魂,见人、见物、见生活”,有机改造着古城的风貌、设施、秩序。

福建,泉州府文庙,历经千年风霜,凝聚古城文脉。

闽海云霞绕刺桐,泉州,这座生机勃勃的古城,正以此次申遗为契机,越发真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