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中国

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增长成果全社会共享

发布时间:2021-04-08 10:44:2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李晨赫 赵丽梅 | 责任编辑:吕依依

以人民为中心 经济增长成果全社会共享

为人类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左停仔细阅读了刚刚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他说,3万余字的白皮书既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又为世界减贫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

白皮书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介绍人类减贫的中国探索和实践,分享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和做法。

4月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指出,白皮书是全景式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献。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有坚定意志和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向着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徐麟说。

左停看到,在白皮书“为人类减贫探索新的路径”章节,第一条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认为,这正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当成工作的重心,把人民的温饱、冷暖放在第一的位置。”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告诉记者,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带领人民摆脱了贫困,同时在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方案就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中国人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文化,按照中国的国情选择合适的脱贫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摆脱贫困的目标。”

李小云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及动员全国人民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文化优势,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出的基本经验之一。

左停指出,白皮书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防止返贫,依旧要对脱贫户进行精准分析;在建档立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解贫困人口实际情况,围绕他们存在的问题,延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做法,早预警、早发现、早帮扶;及时提供帮扶,实现动态清零,避免出现规模性返贫。

左停注意到,与以往有关脱贫攻坚文件不同的是,白皮书中增加了不少关于国际合作的内容。

“白皮书指出,中国减贫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帮助,中国也通过国际组织等途径加大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帮助,为世界减贫工作作出了贡献。”左停觉得,《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是将中国减贫事业放在全世界范围中考量的。

“中国的贫困类型有很大的梯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左停指出,中国贫困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包括直过民族的贫困、部分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贫困,以及部分山区因资源匮乏造成的贫困等。因此,我国的减贫经验对世界其他地区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同时,我国在减贫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工具,例如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电商扶贫……左停认为,这些都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方案,值得其他国家认真比较和研究。

“中国减贫最重要的经验是能够让经济增长成果在全社会共享。”李小云指出,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如果人民不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经济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一些国家虽然实现了经济增长,却无法大规模地缓解和减少贫困,难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让贫困人口增收两者之间的平衡。”李小云认为,这一问题在不少中等发达国家都存在。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有力的政党介入。

“我国通过‘开发式扶贫’,逐步缓解并最终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有借鉴意义。”李小云指出,我国依托政治优势,突破结构性约束,解决了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后,以发展不平衡为主要特点的贫困问题。

左停认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即使贫困发生率很低,对世界贫困人口绝对总量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中国减贫对世界减贫有重要的贡献。“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我们没有拖后腿,甚至在领跑,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担当。”

徐麟说,中国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思路,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路径。白皮书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减贫放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等方面,为人类减贫提出了中国建议和中国方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徐麟特别提到,白皮书描绘了到2035年、2050年中国乡村振兴和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未来中国将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继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