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中国

了解“地球之肾” 中国湿地类型及分布

发布时间:2021-01-05 14:35: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吕依依

湿地简介

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的研究活动往往采用狭义定义。“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

中国湿地概况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到2005年2月2日,青海湖鸟岛、湖南洞庭湖、香港米埔、黑龙江省兴凯湖等30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

中国湿地特点是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中国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其间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很多为中国所特有。据初步统计,中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多种。中国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仅记录到的就有9种;此外,还有许多是属于跨国迁徙的鸟类。在中国湿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鸟类惟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如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

我国几种主要湿地类型及分布

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气模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1.沼泽湿地

沼泽湿地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但在寒温带、温带湿润地区,沼泽湿地分布较为集中。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三江平原、辽河三角洲、青藏高原的南部和其东部的若尔盖高原、长江与黄河的河源区,河湖泛洪区,入海河流三角洲及沙质或淤泥质海岸地带沼泽湿地十分发育。

2.湖泊湿地

湖泊岸边或浅湖发生沼泽化过程而形成的湿地,按拉姆萨尔国际公约,湖泊湿地还包括湖泊水体本身。湖泊湿地具有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和调节气候、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等经济价值。根据全国湿地调查,全国现有大于1.0 km2的天然湖泊总面积为835.15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87%。

3.河流湿地

河流湿地变化过程伴随着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我国河流多属外流型河流,其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其中,向东注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钱塘江、珠江、澜沧江;向南注入印度洋的有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再向北经俄罗斯流入北冰洋。

中国在湿地保护中所作贡献

中国国家湿地公园是指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这一概念主要使用于我国。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建立湿地公园1699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898处(含试点)。2005年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一条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相结合的成功路子,在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湿地公园建设对改善环境实例

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贵州,是“两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湿地保护有着特殊的意义。贵州境内的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湿地保护和周边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12年4月启动建设,国家4A级景区、首批“中国森林氧吧”;2018年成为贵州省首批“重要湿地”。公园总规划面积121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73公顷,占总面积的38.83%,具备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3大湿地类和永久性河流、喀斯特溶洞湿地、草本沼泽、库塘湿地和稻田湿地5个湿地型。

公园的建成,不仅彻底改变了周边棚户区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脏、乱、差现象,生态环境保护也得到了极大加强,如今的阿哈湖,融合了多种自然景观与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是喧嚣的城区中一处休闲去处。

未来,湿地公园不仅要持续维护湿地“地球之肾”的生态功能,还将着重于湿地保护、湿地修复、科普教育、科研监测、湿地体验、湿地文化展示等,为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