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概览

四 川(2017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20-05-07 13:27: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杨臻

省长:尹力 

省会:成都省政府办公厅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30号 

邮编:610016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省情介绍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东部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毫米~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米~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米~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分布为寒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

四川气候复杂多样,且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根据水热条件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全省分为三大气候区:

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该区热量条件好,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积温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天~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年日照仅1000小时~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小时~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毫米~1200毫米,50%以上集中在夏季,多夜雨。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日较差大,年较差小,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2000小时~2600小时。降水量较少,干湿季分明,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毫米~1200毫米,90%的降水集中在5月—10月。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毫米~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小时~2600小时。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保险

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财产险收入153.15亿元,增长14.3%;人身险收入168.14亿元,增长35.8%。保险赔付支出13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79.47亿元,增长19.3%;人身险赔付支出52.06亿元,增长29.1%。

土地资源

四川国土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居全国第5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国土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川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幅员面积的77.1%、12.9%、5.3%和4.7%。土壤类型丰富,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省共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全省的土地利用类型共分8个一级利用类型(表1),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都有,在全国极富代表性。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矿产资源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有利,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齐全。矿产资源供应能力较强,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82种(亚矿种101种),有29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前三位。作为四川优势矿产的天然气、钒、钛、轻稀土、硫铁矿、芒硝、岩盐等16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一位。铁、晶质石墨、石棉等6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二位。

四川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资源种类齐全,但多数矿种储量不足。除钒钛磁铁矿、岩盐、芒硝、铅锌、硫、铁矿、石棉、云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多数矿产资源都存在资源数量不足,质量差、探明矿山不足的问题。二是大型或特大型矿床分布集中,区域特色明显,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矿物原料基地。矿产集中分布在川西南(攀西)、川南、川西北三个区并各具特色: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其他矿产也很丰富且组合配套好,是中国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以煤、硫、磷、岩盐、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蕴藏量大,是中国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西北稀贵金属(锂、铍、金、银)和能源矿产(铀、泥炭)资源丰富,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三是部分重要矿产以贫矿和低品质矿为主,富矿不足。除铅、锌、镉、银、岩盐、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矿产多为中、贫矿。四是矿床的共生、伴生矿多,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但增加了采矿和选冶工艺难度。如攀西的钒钛磁铁矿为铁、钒、钛共生,川南的煤矿为煤、硫共生,川西北的锂矿为锂、铍共生。

水资源

四川省水资源丰富,居全国前列。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889.75亿立方米。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总量共计约为3489.7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2547.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3%;上游入境水942.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7%。另有地下水资源量546.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境内遍布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个、冰川200余条,在川西北和川西南还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沼泽,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蓄水量,共计约35亿立方米。

四川水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但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但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6月—10月,洪旱灾害时有发生;河道迂回曲折,利于农业灌溉;天然水质良好,但部分地区也有污染。

生物资源

四川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保存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物种基因库之一。

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全省有高等植物近万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0余科、1620余属,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松、杉、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有84种,占全国的21.6%。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全省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10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菌类资源十分丰富,野生菌类资源1291种,占全国的95%。2014年末,森林覆盖率35.75%,比2013年提高0.25个百分点。

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17种,鸟类62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3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占全国的39.6%,居全国之冠。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四川野生大熊猫数量1206只,占全国总数的76%,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其中:毛皮、革、羽用动物200余种;药用动物340余种。四川雉类资源也极为丰富,雉科鸟类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

旅游资源

四川是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其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四川省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等5处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已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处,省级风景名胜80处。有9大5A级旅游景区,在全国排第三;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截至2014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8个,面积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3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个。有湿地公园33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0个。森林公园123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3处,森林公园总面积77.88万公顷,总数位列全国第七。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地质遗迹类型多样,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四川也是一个文物大省,有博物馆16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

人口

人口概况

据201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出生人口93万人,人口出生率11.26‰;死亡人口58万人,人口死亡率7.03‰;人口自然增长率4.23‰。年末常住人口83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17万人,乡村人口408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79%,比上年末提高1.58个百分点。

经济

地区生产总值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98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2.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4294.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8403.4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40.8%和5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651元,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40.8∶47.3调整为11.6∶38.7∶49.7。

农业

2017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4.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3.3万公顷,增长14.2%;蔬菜播种面积140.6万公顷,增长1.9%。

2017年粮食产量3498.4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小春粮食产量下降0.4%;大春粮食产量增长0.6%。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323.5万吨,增长3.9%;烟叶产量20.2万吨,下降7.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523.0万吨,增长3.1%;茶叶产量28.3万吨,增长5.7%;园林水果产量895.0万吨,增长5.2%;中草药材产量51.2万吨,增长11.3%。

全年肉猪出栏6579.1万头,比上年下降5.0%;牛出栏267.3万头,下降0.5%;羊出栏1780.4万只,增长1.4%;家禽出栏65259.8万只,下降3.7%。猪肉产量下降4.5%,牛肉产量增长2.7%,羊肉产量增长1.3%。禽蛋产量下降2.4%,牛奶产量增长1.5%。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54.6万公顷。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69.9万公顷。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6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9个。年末森林覆盖率38.03%,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水产品产量154.4万吨,增长6.2%。

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87.6万公顷。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万公顷,累计945.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530万千瓦,新增80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89.4亿千瓦小时,增长3.4%。

工业和建筑业

2017全年工业增加值11517.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144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重工业增加值增长8.0%,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1∶1.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2%,集体企业下降14.2%,股份制企业增长8.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8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9%。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850个,实现利润总额323.9亿元,增长19.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604.5万平方米,增长12.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598.1万平方米,增长7.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715.2万平方米,增长5.5%。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235.9亿元,增长10.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149.9亿元,比上年下降2.5%。商品房施工面积41294.9万平方米,下降0.6%;商品房销售面积10869.1万平方米,增长16.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678.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382.4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0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36.4亿元,增长12.1%。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4992.7亿元,增长12.0%;餐饮收入2487.8亿元,增长12.4%。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601.7亿元,增长33.4%。

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6.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6.5%,日用品类增长19.5%,化妆品类增长16.6%,金银珠宝类增长15.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4%,中西药品类增长11.0%,家具类增长15.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0.5%,汽车类增长6.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6%。

对外经济

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5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6%。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79家,累计批准11701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561.0亿元,比上年增长7.5%。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235家。年末驻川外国领事机构17家。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7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完成营业额39.3亿美元,下降12.1%。新增境外投资企业95家,境外投资企业累计961家。 全年在履约的国内省外投资项目9357个(含往年结转项目),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977.0亿元,增长3.8%。

全年进出口总额4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出口额2538.5亿元,增长37.4%;进口额2067.4亿元,增长46.2%。

以美元计价,2017年四川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81.2亿美元,增长38.2%。其中,出口375.5亿美元,增长34.4%;进口305.7亿美元,增长43.1%。

全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588.0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6.2%;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397.2亿元,增长28.8%,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0.3%。

交通、旅游和邮电

交通

2017全年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58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3%;完成旅客周转量1698.3亿人公里,增长0.7%。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820公里;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233万标箱。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99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2.5%,其中私人汽车894万辆,增长15.5%。

旅游

201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9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接待国内游客6.7亿人次,增长6.2%;国内旅游收入8825.4亿元,增长16.1%。接待入境游客336.2万人次,增长9.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5亿美元,增长16.7%。全省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总人数为167.1万人次,下降9.0%。

邮电

2017年邮电业务总量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65.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69.3亿元,增长35.3%;电信业务总量1240.7亿元,增长74.0%。年末拥有局用交换机容量(含接入网)713.9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6388.3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693.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9.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93.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用户2167.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6898.5万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6.8万公里,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长度77.5万公里。

财政金融

财政

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79.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税收收入2430.0亿元,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86.1亿元,增长10.8%。

金融

201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591.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4800.9亿元,增长8.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8124.4亿元,增长12.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5105.2亿元,增长15.3%。

保险

2017年末共有保险公司93家,按业务性质分,有产险公司40家、寿险公司44家、养老险公司5家和健康险公司4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有中资公司69家,外资公司24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9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34.0亿元,增长9.5%;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05.4亿元,增长14.8%。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583.3亿元,增长5.2%。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62.5亿元,增长11.7%;人身险赔付支出320.8亿元,增长0.5%。

证券

2017年末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47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4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公司营业部415家、期货公司营业部50家。辖区投资者证券账户数1783.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1%,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114465.1亿元,增长2.3%。

教科文卫

教育

2017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万所,在校生1546.0万人,教职工107.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8.8万人。

年末共有小学5721所,招生91.1万人,在校生551.8万人。初中3722所,招生87.1万人,在校生249.1万人。普通高中754所,招生46.5万人,在校生141.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27所,招生2650人,在校生1.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20所,招生39.6万人,在校生97.4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4486个,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264.3万人次。

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09所。全年普通本(专)科招生46.1万人,增长4.9%;在校生150.0万人,增长3.7%;毕业生38.6万人,增长6.6%。研究生培养单位37个,招生3.7万人,在校生10.2万人,毕业生2.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4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30.8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72.9万人次。

科技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0%。年末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9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5个。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6人。全年共申请专利167484件,获得授权专利64006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4642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11367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2981件,审理结案2960件,结案率99.3%;实施专利项目12876项,新增产值1755.5亿元;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14.8亿元。

年末有高新技术企业357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9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9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6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0个;国家级众创空间66个(其中专业化示范众创空间2个),省级众创空间5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7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8个。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2853项,成交金额419.7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3329项。

文化

2017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51个,艺术表演场所45个,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207个,美术馆40个,文化站457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1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

年末共有博物馆25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65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225个,公布为四川省级传统村落的有86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

年末广播电视台166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7.4%,电视综合覆盖率98.5%,有线电视用户1029万户。

全年出版地方报纸132种,出版量14亿份;出版期刊352种,出版量5261.7万册;出版图书13621种,出版量30836万册;出版音像制品116种,电子出版物220种。

年末纳入统计的档案馆243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4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625.1万卷,179.7万件。

卫生

2017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0492个,其中医院2218个(民营医院151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7496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6.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3.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6.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3.3万人,注册护士22.9万人。妇幼保健机构202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万人,注册护士1万人;乡镇卫生院4466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3万人,注册护士2.9万人。

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48552.1万人次,其中医院18648.3万人次(民营医院3324.1万人次),基层医疗机构28040.6万人次;出院1818.1万人,其中医院1243.4万人(民营医院312.0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6.2万人;县域内住院率86.7%。

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县城)11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和3个百分点。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网上采购率90.4%。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18.63/10万、5.58‰、7.62‰。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

2017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0元,比上年增长9.4%。‍

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7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工资性收入17299元,增长6.7%;经营净收入3586元,增长7.8%;财产净收入2627元,增长11.1%;转移净收入7215元,增长12.3%。人均消费性支出21991元,增长6.4%。其中,居住支出增长4.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7.1%,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8.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3%。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7元,比上年增加1024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4016元,增长7.5%;经营净收入4821元,增长6.5%;财产净收入323元,增长20.1%;转移净收入3067元,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397元,增长11.8%。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增长12.4%,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12.9%,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7.4%,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2.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2%。

社会保障

2017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35.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74.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17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不含失地农民)764.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76.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776.3万人。

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18.9万人,农村低保人数367.9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44元和30元。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共计51.5万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人数17.4万人,集中供养率33.8%。年末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2608个,其中城镇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2029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89.2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5.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