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概览

内蒙古(2017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20-05-07 13:27: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杨臻

自治区主席:布小林

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自治区

政府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

邮编:010098 电话:0471-6944404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区情介绍

地理和自然状况

自然地理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l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 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地表水: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 亿立方米。

地下水: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13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44%。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l%。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72亿立方米,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后,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56%。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自治区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全区按自然条件和水系的不同,分为:大兴安岭西麓黑龙江水系地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地区;阴山北麓内蒙古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阴山山地、海河、滦河水系地区;阴山南麓河套平原黄河水系地区;鄂尔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区;西部荒漠内陆水系地区。

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种类较丰富,已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 351种,分 属于133科,720属。其中引进栽培的有184种,野生植物有2 167种(种子植物2 106种,蕨类植物61种)。植物种类分布不均衡,山区植物最丰富。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区以草原与荒漠旱生型植物为主,含有少数的草甸植物与盐生植物。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 000多种。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气候特点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偏高,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偏少或接近常年。春季出现4次大范围沙尘过程,少于常年,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春季和夏季中东部持续干旱,农牧业损失严重;夏季暴雨、洪涝、冰雹、雷电频发,8月11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发生龙卷风灾害。分析2017年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的影响,综合评价2017年度气候为正常偏差年景。

矿产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截止到2017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8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47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92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9120.32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4331.57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4788.75亿吨。全区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为4205.2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5.03%,居全国第二位;全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Au815.14吨,Ag86867.90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保有资源储量5831.66万吨。

经济

地区生产总值

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0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7.2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408.6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8047.4亿元,增长6.1%;三次产业比例为10.2:39.8:50.0。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3%、14.8%和74.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3786元,比上年增长3.6%。

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8.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5.8万公顷,下降0.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22.5万公顷,增长4.1%。粮食总产量达2768.4万吨,比上年下降0.4%;油料产量222.7万吨,增长1.2%;甜菜产量363.0万吨,增长36.4%;蔬菜产量1364.6万吨,下降9.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340.8万吨,增长7.7%。

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12614.8万头(只),比上年下降7.2%;牲畜总增头数7148.6万头(只),总增率达52.6%。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1392.9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0.3%。全年肉类总产量267.6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猪肉产量达到73.5万吨,增长2.0%;牛肉产量达到59.5万吨,增长7.0%;羊肉产量达到104.1万吨,增长5.2%。牛奶产量693.0万吨,下降5.6%;禽蛋产量53.2万吨,下降8.3%。

2017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484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4.6%;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109.0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5.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8%。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下降9.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5.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300.7亿元,比上年下降5.9%。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1010家,比上年增加19家;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53.9万平方米,下降13.3%;竣工房屋面积2031.5万平方米,下降20.0%;房屋建筑竣工率37.2%。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404.6亿元,比上年下降6.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19.3亿元,下降7.0%。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6647.5亿元,集体单位投资92.6亿元,个体投资225.5亿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7439.0亿元。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891.1亿元,增长15.0%;第二产业投资5617.6亿元,下降13.4%;第三产业投资7895.9亿元,增长11.6%。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3746.6亿元,中央项目完成投资657.9亿元。

新开工项目17404个,下降11.5%;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39027.9亿元,增长5.6%。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889.7亿元。商品房待售面积1265.6万平方米,下降8.6%。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6.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54.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1%,增长6.6%;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5.6亿元,增长9.5%。

对外经济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942.4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出口总额334.8亿元,增长15.8%;进口总额607.7亿元,增长27.0%。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535.3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6.8%;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达302.9亿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22.7亿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

全年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2.7亿吨,比上年增长13.5%。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206.5亿吨公里,增长16.9%。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6061.3万人,比上年下降3.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362.8亿人公里,下降3.3%。

2017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498.0万辆,比上年增长13.3%;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53.7万辆。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277.0万辆,增长10.3%;其中,本年新注册轿车27.6万辆,增长5.3%。

邮电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16.9亿元,比上年增长86.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482.6亿元,增长98.0%;邮政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34.3亿元,增长25.9%。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32.3万户,下降13.3%;移动电话用户2841.2万户,增长15.0%。全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3.2户/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2854.3万户,增长15.9%。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2360.3万户,增长15.4%;互联网宽带用户494万户,增长18.4%。

旅游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4.8万人次,增长3.9%;旅游外汇收入12.5亿美元,增长9.4%。国内旅游人数11461.2万人次,增长19.1%;国内旅游收入3358.6亿元,增长27.4%。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

全区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上年下降14.4%,如果剔除2016年虚增因素,比上年增长1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23.1亿元,比上年增长0.2%。分旗县看,全区103个旗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60亿元的旗县2个,超20亿元的旗县7个,超10亿元的旗县30个。全区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达3158.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8%;财政扶贫支出121亿元,增长1.1倍。

金融

2017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295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87.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730.0亿元,比年初增加769.1亿元,增长7.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748.1亿元,比年初增加793.9亿元,增长13.2%;广义政府存款余额4286.5亿元,比年初减少33.6亿元,下降0.7%。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456.0亿元,比年初增加2095.0亿元,增长10.8%。其中,住户贷款余额5220.1亿元,比年初增加601.2亿元,增长13.0%;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6234.8亿元,比年初增加1495.1亿元,增长10.1%。

保险

2017年末全区保险机构共有2826家,比上年增加97家。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69.9亿元,增长17.1%。全年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186.5亿元,增长35.4%。全年全区人寿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6.0亿元,累计赔付49.4亿元。农业保险稳步推进,全年全区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5亿元,累计赔付支出43.3亿元,支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强。

人民生活

人口概况

201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28.6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568.2万人,乡村人口为960.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男性人口为1305.2万人,女性人口为1223.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23.9万人,出生率为9.47‰;死亡人口为14.5万人,死亡率为5.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3‰。

人民生活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12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8%。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46元,增长4.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70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4%。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1707元,增长6.6%;经营净收入6349元,增长16.2%;财产净收入1824元,增长5.3%;转移净收入5789元,增长6.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638元,增长3.9%。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4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7%。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649元,增长8.2%;经营净收入6385元,增长2.7%;财产净收入515元,增长13.8%;转移净收入3036元,增长21.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184元,增长6.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4%,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8%,分别比上年下降0.9个和1.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2017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94.3万人,比上年增长6.0%;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743.4万人,增长1.0%。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47.1万人,增长2.5%;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3万人,下降18.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26.6万人,下降4.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61.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95.1万人,增长1.4%。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

教科文卫

教育

2017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3所;全年招收学生13.6万人,增长2.0%;在校学生44.8万人,增长2.6%,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1.7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0.1万人;毕业学生11.8万人,增长5.7%。年末全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招收研究生7176人,增长11.7%;在校研究生2.0万人,增长6.6%,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5580人,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4907人。年末有普通高中293所,全年招收学生14.4万人,下降2.3%;在校学生43.6万人,下降2.9%,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2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1.9万人;毕业学生15.3万人。年末有初中683所,全年招收学生22.5万人,增长13.9%;在校学生61.9万人,增长1.0%,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7.8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5.8万人;毕业学生21.5万人。年末有小学1658所,招收学生21.6万人,下降5.1%;在校学生132.5万人,下降1.0%;毕业学生22.6万人,增长13.8%。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64万人,增长5.4%。全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8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科技

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33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10项,应用技术成果421项,软科学成果2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1项。全年专利申请11701件,授权专利6271件。年内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数3766个。合同成交金额162.8亿元,增长12.9%。其中,区内成交技术金额14.3亿元,向区外输出技术成交金额5.3亿元,吸纳区外技术成果金额143.2亿元。

文化

2017年末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98个,其中,乌兰牧骑71个;艺术表演场所21个。现拥有文化馆120座,公共图书馆117座,博物馆93座,档案馆139座,已开放各类档案343.3万卷。年末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2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2%。年末全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85.6万户。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出版报纸27974万份,出版各类期刊1382万册,出版图书5966万册。全年生产故事影片7部,蒙语译制片100部。

卫生

2017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4217个,其中,医院775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314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9个,妇幼卫生机构11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51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15.0万张,增长8.0%,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1.9万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2.2万张,妇幼卫生机构拥有病床0.4万张。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0万人,增长5.8%,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7.0万人,注册护士7.2万人。农村牧区拥有村卫生室1.4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