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上,有位击鼓追梦的白化症男孩,他敲击鼓面,舞动鼓槌,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男孩名叫王得江,是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大一学生,在闭幕式表演中负责演奏定音鼓。
打鼓算是王得江的“老本行”。13岁那年,一次偶然的表演机会让他接触到了中国鼓。“演出结束后,我听到台下传来为我响起的掌声,心中涌起一股暖暖的成就感,觉得自己敲得还不错。”王得江腼腆地说。在闭幕式上,他演奏的是定音鼓,多了一个需要用脚踩踏板来控制音高的技术。
“其实鼓也有‘跑调’一说。”王得江解释,定音鼓的鼓面上标有一圈音标指针,演奏者根据音标指示,调整脚踩踏板的深度,从而达到调音的效果。“这是健全者的演奏方式,我看不到音标指示。”王得江因为白化症导致低视,只能通过残余的视力分辨物体的颜色和轮廓。“我看不清稍远的文字,边看谱子边打鼓对我来说是个难题。找准打击位置也不简单,敲打鼓面这一块会发出最好听的音色。”他指着一处巴掌大的位置说,我总容易打偏,不是太靠鼓心就是离鼓边太近。
为了调准音高、敲准位置,王得江跟随老师从最基本的发声原理开始学习,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我发现,敲击点离鼓心越近,鼓声越闷,缺乏共鸣,如果敲到靠近鼓边的位置,声音也会变得不饱满。”于是,在每次排练中,王得江都会格外留心,用听觉来感受和记忆每次敲击鼓面的声音。
去年12月起,王得江开始了定音鼓的训练。随着冬残奥会闭幕式的临近,排练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披星戴月地往返于学校和鸟巢之间也成了常事,而他的鼓技也一次次在排练中愈发熟练。看不到音标指示,他就一遍遍感受脚踩踏板的深浅和力度;找不准位置,就边敲边听,直到一伸手臂就能在鼓面敲出最好听的音色;不能边敲鼓边看谱,就提前把音符和节奏背下来。“哪有什么窍门和技巧,我和其他健全者一样都是从头学起,只不过需要花更多时间,用自己的方式而已。”
本次闭幕式上,北京联大共有36名学生参与演出,其中25名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10名学生是健全人,还有1名是听障大学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递着残健融合、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