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次的高光经历,让年轻的他们收获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2-03-15 11:29:54 | 来源:人民中国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彬

四年一度的冰雪盛会,其成功举办离不开18000名学生志愿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面对来自各个国家的代表和工作人员,年轻的志愿者们用他们最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展现出了中国青年充满活力又踏实可靠的精神面貌。

大到代表团行程的敲定,小到每一次查证问路,任何一份职责都被放大到国际赛事的平台与国际接轨,于志愿者们而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对工作的熟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责任,年轻人们有哪些特殊的经历?又是否规划出了新的人生轨迹?

李建蓬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1级研究生

岗位:首都体育馆短道速滑通行控制

image.png

李建蓬

我所在的短道速滑通行控制岗,主要职责是确保进入运动员准备区和竞赛区域的相关人员具有对应的通行权限。这意味着我们在工作的大多数时间需要对无权限人员Say No。

最开始面对各国代表队成员和媒体记者,我在拒绝的时候总想着更温和一点,再委婉一点,但这反而使相关人员觉得这项规定并非那么严格,是可以突破的,也导致我的工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后来经过同主管沟通,我逐渐明白当身处岗位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是通过对通行人员的管理,保障赛事活动的平稳运行,保持志愿者热情的态度和良好的礼仪固然重要,但前提必须确保管控工作的效果。

我曾遇到一位澳大利亚奥委会官员,他非常希望进入运动员看台区和本国运动员一起观看比赛,但他并不具有相应权限。他一次次地询问我,我也积极为他请示了主管,但规则不可撼动,我只能一次次坚定地对他Say No。虽然这看上去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严谨和坚持,才能有效地给运动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比赛环境。

image.png

李建蓬查验通行人员证件

控制通行的证件查验点往往设在场馆入口处。虽然我们的本职工作并不包括为来往人员开关门,但我会选择多走一步,热情主动地为他们开关门并打招呼。日本短道速滑队的随队教练每天都会进入看台记录训练和比赛情况,每一次为他开关门时,他都会点头致意表示感谢。除去这一个瞬间,我和他没有更多沟通,但在一次次点头致意中,我能够感受到他对中国志愿者的认可,因为我们不仅会Say No,更能用一个个暖心的、“多走一步”的细节去服务好每一个对象。开关门只是一件小事,但我们的志愿精神正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中。

周昕菀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

岗位:日本代表团NOC助理

image.png

周昕菀

我的冬奥志愿者旅程充满汗水,却又闪闪发光。志愿者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从1月23号凌晨4点出发进驻奥运村开始,一直到2月21号中午送走日本代表团,披星戴月是常态——早班时在大巴上迎来日出,晚班就从工作地点的窗外看夜色渐深。

我们利用自己的外语能力,担任日本代表团与中国工作人员之间的翻译,帮助他们解决在冬奥村遇到的各种问题,架起了中日沟通的桥梁。为配合日方工作人员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我们在代表团抵达前事先推演所有细节,制作日文版指南,最大限度减少日本代表团在活动期间的各种阻力。2月21日,在各国代表团离境高峰期,为了安抚希望尽快掌握车辆信息的日方代表团,我们多方联系沟通后及时更新信息,让他们感受到安心。

在高强度工作和感染新冠风险的双重压力下,有时也会感觉疲惫不安。每当这时我都会和父母通话,父亲在电话里问我,“如果一开始你就知道会面临这些压力,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还会报名做志愿者吗?”——“当然!”我的答案从未迟疑过。在冬奥村,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被别人需要着,每天都是充满意义的。冬奥会让我认识了很多本没有机会认识的朋友,见到了本没有机会见到的风景。和代表团成员聊天,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也给他们讲述着中国故事;在村里和不同国家的代表团打招呼、交换徽章,感受着“天下一家”的友好氛围……

image.png

周昕菀和同岗位志愿者与日本代表团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临别之际,日本代表团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认可和感谢,送了我们精美的小礼物和味之素(日本调味料品牌)大礼包。工作结束后的隔离时间里,味之素给我们的盒饭增添了不少美味,每每吃在嘴里都能回想起那段特别的日子。

周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

岗位:首都体育馆语言服务

image.png

周颖站在花样滑冰表演滑后的冰场上

在首体日语服务岗位的主要职责,包括在混采区为运动员采访提供中日翻译,以及颁花仪式前为日本获奖运动员讲解仪式流程。四年前的平昌冬奥会,17岁的我在电视上见证了日本选手羽生结弦翩若惊鸿的表演与奇迹般的卫冕,深深为他感动。从那时起我也开始畅想四年后在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中一睹他的风采,于是高考结束后我选择了北外日语专业。起初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憧憬,直到去年7月收到了首体语言服务领域的录用通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能够在首体与选手直接对话令我激动不已,但同时我又开始担忧。作为一名日语零起点的大三学生,我此前没有任何翻译实战经验,而花滑相关术语繁多复杂,我并不确定自己能否胜任这一岗位。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工作,这半年我搜集了日本花滑和短道速滑选手们的各种采访视频,每天坚持做听力练习积累词汇,还会自己模拟混采区场景进行口译练习。

这些平日里的练习在赛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每次翻译之后为表感谢,记者会送我们一些徽章,我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徽章别在工作牌上,记录着自己的冬奥之旅。更让我难忘的是为央视与韩国KBS电视台采访羽生结弦。当时为了节约时间,记者事先告诉我问题,由我直接向羽生提问。能够与一直以来仰慕的选手直接对话,这对我来说是追梦道路上莫大的激励。

image.png

周颖向羽生结弦选手提问

从这次宝贵的志愿者经历中,我感受到了翻译的乐趣,更感受到了翻译在两国人民交流之间起到的桥梁作用。我原本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十分迷茫,然而就如同四年前下定的决心一样,本届冬奥会也让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希望能够攻读翻译硕士,继续在翻译领域为中日交流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

刘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

岗位:主媒体中心语言服务

image.png

刘源

我的主要工作是在主媒体中心综合服务台,用外语接待前来问询的媒体记者以及处理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从主媒体中心开始试运营的1月4日就进入闭环,完成了冬奥会的服务工作。当初填报志愿者报名信息时,我曾因担心课业压力或错过实习,犹豫过是否要参与冬残奥会的志愿者工作。但我始终认为残奥会和残奥运动员应该被给予更多关注,他们身上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丝毫不减,同样代表了奥林匹克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我希望自己能为此贡献一点力量,于是坚定地选择留下来继续服务冬残奥会。

进入冬残奥赛事后,主媒体中心入驻了许多国家的残奥委会代表团。令我印象较深的是日本残奥委会里的一名先生,每天都会路过我们的服务台,在轮椅上热情地朝我们点头致意,志愿者们也会用英语或日语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围着和他交换徽章,氛围轻松而欢乐。而在冬残奥会赛场上,残奥运动员也在比赛中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关注他们,感受他们坚韧不屈的伟大灵魂。

image.png

刘源为前来服务台咨询问题的工作人员解答问题

在整个志愿者工作中,我偶有接触到媒体工作的机会。与外媒接触的点滴让我对记者这一职业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好奇。能够在祖国向世界敞开怀抱举办一场全球盛会的时候,顶风冒雪奔赴现场,把比赛现场的感动带给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是我今后想要努力的方向。

“不只是四年一次,更可能是一生一次”。对于一个举办双奥的城市来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更是如此。年轻的谷爱凌、苏翊鸣在领奖台上闪耀光芒,与他们同龄的更多幕后英雄也向世界展现着他们年轻的光彩。年轻的志愿者们能够在最好的年华深度参与这场盛会令人羡慕,而他们将这段宝贵经历内化成自身力量之后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更令人期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