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两金诞生地 “福地”首钢滑雪大跳台“爆火”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2-02-22 15:02:47 | 来源:央视新闻 | 作者: | 责任编辑:丁素云

2月15日,中国代表团年轻小将苏翊鸣继谷爱凌之后,又一次“飞天一跃”,荣获金牌。在仅有四个冬奥会比赛项目的新建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我国运动健儿收获了四金中的两金,很多人盛赞这里是中国冬奥健儿的“福地”。

最好的赛道

“这是我滑过的最好的赛道!”谷爱凌夺金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确,不仅谷爱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还有其他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也对首钢滑雪大跳台赞不绝口。来自捷克的运动员Pancochova·Sarka第一次参加训练后,就感叹道:赛道维护得太好了!

为了这条赛道,大跳台工作人员从2021年12月12日起,就开启了“造雪工程”,七台造雪枪和四台造雪炮同时“轰鸣”,通过智能化造雪系统,一方面满足出发区、助滑坡、起跳区和着陆坡对于雪量和雪质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不断提高造雪效率,确保节能环保。

2021年12月12日凌晨,首钢滑雪大跳台启动造雪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北京冬奥会唯一一座设在城区的雪上竞赛场馆,由于北京城区白天气温高、降温晚、寒潮短,所以只有在深夜至凌晨才能达到造雪的要求。为保证如期完成造雪任务, 14人造雪团队时时监测气候及风向条件及时启动设备,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实地查看,以便最大效率地进行造雪。

数个通宵的工作,最终完成赛道造雪面积约4190平方米,造雪总量达11500立方米,储雪3600立方米,为赛道塑形打好坚实基础。

根据国际雪联要求,二次塑形专家需要通过对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抛物线长度和角度等进行精准塑形,搭建出助力运动员“飞翔”的台子。

二次塑形专家对起跳台进行精准塑形

整个过程难度颇大,搭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每日维护。“运动员到达之前,如果赛道没人滑,多少会因为天气变化而或软粘或结块变硬。所以我们每天都会推着塑形工具穿着‘冰爪’,在赛道上来来回回走几十趟”,二次塑形专家小赛介绍道。

二次塑形专家在工作中所使用的冰爪

赛前是为了赛道始终保持使用状态,赛时则是平整滑行痕迹,补画提示标线,测试雪质软硬,以保证赛道滑行舒适度。在现场,观众经常能看到像“蜘蛛人”一样“吸附”在赛道上“飞檐走壁”的人。

造雪团队赛道上的“蜘蛛人”

炫酷的大烟囱

随着谷爱凌、苏翊鸣一起火起来的,还有大跳台旁涂刷着冬奥会会徽的冷却塔。“旁边的四个‘大烟囱’,让大跳台充满了一种酷炫的气氛,而这正是滑雪大跳台需要的气场。”谷爱凌惊喜地说道。

四座冷却塔映衬下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更加炫酷

谷爱凌所说“大烟囱”,其实是老首钢废弃的冷却塔,在极具现代感的大跳台面前特别有厚重感,与雪白的赛道、五彩的会徽形成反差式的辉映,这才有了“炫酷的烟囱”“仿佛置身于网络世界”的种种妙赞。

运动员腾空后与冷却塔上的北京冬奥会会徽交相叠映

“他们为什么可以重叠在一起?”“哪里是拍摄这些照片的最佳点位?”大跳台最具特色的景观再次进入聚光灯下。据了解,根据OBS转播画面需求,冷却塔作为运动员腾空而起的重要背景,将出现在高速摄影机画面中,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识别元素。

由于冷却塔形体较大,施工过程中需要将会徽切分成单元画面,逐点确认会徽转折点,最后手工进行涂装。涂装工作于2022年1月2日顺利完成。这个景观的完成成就了出圈照片的产生,也成全了冬奥元素与老工业遗址的有效融合。

首钢滑雪大跳台一旁的冷却塔已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重要的景观识别元素

赛场不观赛的人

赛道边上设置的马道(镂空楼梯)是给造雪塑形及维修人员预留的,但是赛时,起跳台侧面马道有几位穿着带有红十字橙色背心的人一直站在那里,他们的身边还摆放着医用担架。

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 场馆医疗团队在场边随时待命

站在那个位置,只能看到运动员起跳瞬间的背面,翻转、抓板、落地那些最精彩的部分一概看不见。运动员表现的好吗?下一位参赛运动员是谁?分数多少?他们只能通过现场的音响、观众的呼喊声听到。

“因为运动员有可能在赛道中间受伤,所以除了结束区,我们必须在起跳台周边安排医疗保障人员。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承诺。”场馆团队医疗经理高晖介绍说。他们在赛场边要做的是:2分钟,将患者运至场地外;4分钟,评估伤情完毕,启动转诊流程,将患者转往定点医院;15分钟,患者抵达定点医院救治……还有这样一群人,当大家目不转睛看着精彩赛事,他们却在场馆的各个“角落”,做着自己的事。计时记分牌、视频大屏、有线电视、无线电频率管理等等,他们身处赛场却欣赏不到比赛,因为他们的眼睛永远盯着眼前的设备。

像这样身处赛场却无暇欣赏赛事的人,在大跳台的工作人员中比比皆是,他们用他们的默默坚守,托起首钢大跳台赛事的圆满完成,没有遗憾,只有自豪。

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主任宋世媛感慨地说:北京冬奥会,让谷爱凌火了,苏翊鸣火了,首钢滑雪大跳台火了,这火的背后有大跳台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默默奉献和辛苦付出,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才让赛事变得顺畅、圆满,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大跳台的“钢结构”。(总台记者 王丰 通讯员 程默涵)